七十載櫛風沐雨,七十年春華秋實,七十年砥礪奮進。我國的知識產權事業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根本轉變。順譜創業孵化器衷心祝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下面,就由順譜為大家回顧下新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的非凡歷程。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生產力不發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矛盾還相當突出,侵權的現象還很嚴重,知識產權意識還有待提升,制度建設也需要加強??梢?,知識產權戰略是我國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國家戰略,同時又是一項宏偉工程。

孩提時,總有人會問起“理想”,提問者或是老師、或是家長、或是親戚朋友
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們的回答也在發生變化。反過來,通過答案也可以大致判斷孩子們屬于哪個年代。比如,“長大后要當英雄”,給出這個答案的孩子基本上屬于50后;回答“長大后要當勞模”的孩子,很可能是60后和70后;回答“要當科學家”的孩子,更多地應該是80后生人……此后的志向就復雜了,答案是多種多樣的。但不管哪個年代生人,有個志向總有人憧憬,那便是“發明家”。只是,這樣的孩子屬于小眾。
胡國華便是這樣的孩子當中的一位。1985年,胡國華已經年逾四十,當時是航天工業部207所的工程師。1983年3月,得知我國第一部專利法正式頒布并將于當年4月開始實施,他便開始“預謀”。

胡國華是新中國第一件專利獲得者
3月29日這一天的北京,天氣十分晴朗。由于剛剛成立不久,中國專利局尚在北京西郊一排灰蒙蒙的矮房子里辦公,門前連牌子都還沒有掛上。然而,這一天卻是國家實施專利申請申報的第一天。
胡國華來到申報點后,發現之前已經有人捷足先登,聚集在那里。早有“預謀”的他掏出紙筆唰唰唰地寫下一行字,然后向眾人高高舉起。眾人定睛一看,連忙在他身后排起隊來。字條上寫的是“申請專利者在此排隊,第一名航天207所”,而他的“預謀”則是要爭取獲得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項發明專利。
結果不言而喻,胡國華的“預謀”“得逞”了。1985年12月,胡國華拿到了中國專利局頒發的證書,專利號為“85100001.0”,發明名稱為“可變光學濾波實時假彩色顯示裝置”。
這第一號,總會有人占據,我國的專利申請也注定要從這第一號起步入正軌、走上快車道。胡國華當年憑著他的“預謀”、他的機智,占據了先機,得以名垂歷史,但同時也折射出那個年代發明家的一種生存狀態和精神面貌。
新中國成立至今,已迎來第70個春秋。期間,雖然經歷過幾多風雨、幾多坎坷,但我國的生產建設、社會生活均有了長足的進步。發明家們身處其間,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促進生產、為國爭光、造福于社會。
當家做主人,拳拳報國心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這聲宣告意義非凡: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中華民族的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中國歷史也從此進入了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當時的“家”可謂百廢待興。據統計,當時國內專門研究機構僅有30多個,科研人員的數量不足5萬人。加之西方敵對陣營的封鎖,重建的步履十分艱難,發明創新的環境之差也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新中國之“新”很快就體現出來了。毛澤東主席的話音才落一個多月,中國科學院作為新中國的主要政府研究機構,便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協、中國氣象局、國家地質部等科學技術協調與研究機構也在之后的幾年里陸續成立。由此,奠定了新中國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事業發展的組織基礎。
時隔7年,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制定出新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長遠規劃,即《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新中國的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歷史,開始進入了一個有計劃的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郝建秀創出來的“細紗工作法”,在全國得到全面推廣后,每年可為國家多生產4.4萬件棉紗,相當于供400萬人一年用布。
得益于此,新中國的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航空和火箭技術等新興科學技術的基礎建立了起來,并催生了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還是那兩項統計,到了1965年,全國科學研究機構已達到1700多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達到12萬人。
這段時間,也涌現出不少發明家。當家作主的主人公意識、新中國成立的感召,極大地鼓舞了發明家、科技工作者的熱情,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摸索出“細紗工作法”的郝建秀、發明了 “三尖七刃”鉆頭的用倪志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以主人公的姿態為提高生產效力貢獻了自己的才智。據說毛澤東主席曾囑托中央辦公廳復信表揚郝建秀,稱其“由于積極工作和學習,創造了新的工作方法,這個成績是值得表揚的” 。而倪志福發明的鉆頭,也因其高效、長壽、優質,獲得了時任科委主任聶榮臻頒發的“發明證書”,此后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也因此為其頒發了金質獎章和證書。
令人感動不已的,還有大批的海外學子受到新中國成立的感召回國效力。例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的物理學家王淦昌、我國近代氣象事業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竺可楨、“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世界著名科學家錢三強等。

以錢學森、李四光、華羅庚、周培源、錢三強、鄧稼先等人為代表的留學歸國人員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為新中國各項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1999年受到國家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中,這一時期回國的就有21位。
建國后的7年時間里,歸國的海外學子已達3000人之多,約占新中國成立前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而且在中國科學院選定的第一批233名學部委員中,近三分之二正是這批歸國的海外學人。這也難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成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至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提前完成的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在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發明家的不懈努力之下,排除了敵對勢力的層層封鎖和干擾,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完整體系建立起來,這為共和國今后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提出現代化目標,科學的春天來臨了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首次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簡稱“四個現代化”。而且是“要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實現四個現代化這一奮斗目標。應該說,這一奮斗目標是黨的第一代領導審時度勢集體提出來的,為我國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然而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接踵而至,致使我國的科技事業遭受重創,創新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受“政治掛帥”“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其時科研管理陷入癱瘓、機構遭到肢解、人員被下放……科學技術的發展,整體停滯不前。
所幸的是,作為特殊的產物,有些科技攻關、發明創造還是取得了可觀的成就。
最突出的例子是核事業和航天事業的發展。鄧小平同志曾高度評價了 “兩彈一星”的成就,他說:“如果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東西是反映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的標志。”

有了“兩彈一星”,中國才有了如今的國際地位。
然而,這一成就的取得來之不易,這當中既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鄧稼先、錢三強等23位“兩彈一星”功勛的辛勤汗水與心血,同時也正如鄧稼先曾經感嘆的那樣:“周總理作為中央專委的負責人,給中國的核事業與航天事業注入了說不盡道不完的智慧、勇氣、忠誠與力量,使其在封鎖、禁運和孤立的國際環境下,完全靠自己的拼搏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在軍事領域之外,更多的各個領域的科學家都在艱難困苦中默默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
在世界上有著“雜交水稻之父”之稱、中國國家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袁隆平,育成秈型雜交水稻是在1973年,這種秈型雜交水稻比傳統水稻增產30%以上。在那個年代,取得如此成就也實屬不易。殊不知,三年自然災害期間,袁隆平曾經親眼目睹糧食短缺所引發的危機。這給他以很大刺激,也由此下決心研究高產糧食作物育種。
青蒿素則是新中國研制的第一個化學藥品,標志著我國新藥的研發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而其研發的突破,也是在文革期間。但是,這項研究得以維持,得益于一個特殊的原因,那便是中國幫助越南抵抗美國的那場戰爭的需要。至今看來,青蒿素仍是最有效的一種抗瘧疾特效藥。


袁隆平與屠呦呦等各個領域的科學家,在艱難困苦中默默地發揮著光和熱。
那個年代的科學工作者,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下堅持發明創造、堅持科學探索,進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們“守”住了艱苦、“守”住了寂寞、“守”住了摧殘,更“守”住了信念和志向。好一個“守”字!而這個“守”字,更多是建立在報效國家、造福于民的基礎之上,這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
1976年10月,文革終于結束。繼而是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時任副總理的鄧小平同志在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關鍵在于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并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和國家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時間就是這么巧合,那是在1978年的春天,這一切預示著科學春天的到來。
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在閉幕式上發表的書面講話言猶在耳:“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當年年底,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為起點,中國步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科技攻關、發明創造也由此迸發出空前的活力。
堅持改革開放,引進專利制度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算起,改革開放經歷了40年的歲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對改革開放所評價的那樣,“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
無數事實表明: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改變了社會主義的命運;改革開放也讓百年中國告別積貧積弱,重拾歷史榮光和大國自信。
近40年來,我國的科技發展成果豐碩:神州系列飛船的成功返航、“蛟龍”下海、“墨子”升空、“復興”起航、“天宮”合體……一系列象征著中國騰飛發展的“超級工程”出現,令世人矚目;雜交水稻的研發、大棚以及無水栽培的廣泛普及,標志著我國農業在改革開放之后也有了迅猛發展。
改革開放為科技的發展、發明創造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西八里莊是原中國專利局所在地。
說到動力,有兩點需要提及,那便是科技獎勵制度的完善和專利制度的引進。
科技獎勵是指政府和社會對做出自然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改進、科技進步及其他科技成果的人依據一定的標準和方式給與獎勵的行為。作為制度,發端于建國后不久,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創立的初衷很明確,就是要:用法律手段維護發明創造主體的合法權益,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獻身科學事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
其就發展階段而言,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初創探索階段(1949-1976年)、調整發展階段(1977-1998年)與改革完善階段(1999年至今)。
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國的科技獎勵法律制度不斷完善,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先后頒布和修訂了包括發明獎勵條例、自然科學獎勵條例、科技進步獎勵條例、技術改進獎勵條例等在內的一系列有關科技獎勵方面的政策法規,切實起到了鼓勵發明創造、推動科技進步的作用。
世界上第一胎“ 試管山羊”的出生、“其意義不亞于活字印刷術”的“五筆字型”的發明、“拉推磁路”理論的提出、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統的面世、受控熱核聚變研究實驗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HL-1)和“曙光一號”大型并行計算機的研制成功……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科技發明創新領域可謂碩果累累。
但同時也應看到,隨著我國科技和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如何在新形勢下通過獎勵的手段更好地獎勵發明、推動創新,在法律的框架下真正做到科學化、制度化、程序化、定量化和規范化,并且在多大程度上引入市場機制等等,這些都有待于今后進一步去摸索。最重要的一點,是如何真正建立起適應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科技獎勵體系。

1994年,王選與妻子陳堃銶一起查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輸出的排版膠片。(圖/新華社)
另一點要提到的,便是專利制度的引進。
所謂專利制度,是依據專利法對申請專利的發明,經過審査和批準授予專利權,同時把申請專利的發明內容公諸于世,以便進行發明創造、信息交流和有償技術轉讓的法律制度。它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以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為前提。
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年,政務院便頒布了《保障發明權與專利權暫行條例》,這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個有關專利的法規,隨之推出了上述條例的實施細則。然而,那時情況是百廢待興、科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下,加之敵對勢力的封鎖,對外交往受到很大限制,因而自1953年至1957年,總共才發放了6件發明證書、4件專利證書。專利權保障作為一項制度,遠沒有建立起來。
1985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趨活躍,財政形勢有了很大改觀,對外合作逐漸增多,科技發明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在此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誕生了。作為我國建立專利制度的標志,該部法律自1985年4月1日起施行,同日實施的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 (以下簡稱《專利法實施細則》)。

1985年4月1日,黃昆易局長宣布申請專利開始。
《專利法》和《專利法實施細則》的出臺,令眾多的科技工作者和發明家們振奮。正如搶占了第一號專利的胡國華所言:“在實施專利法之前,技術是公有共享的,只需開一個介紹信說明身份,便可將人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學到手。這種情況看似利于交流和發展,卻打擊了人們創造發明的積極性,是《專利法》再次給予了人們激情與希望。”
迄今為止,《專利法》和《專利法實施細則》于1992年、2000年和2008年進行過三次修訂。時間上很巧合,連同最初的制定算在內,基本上都是時隔8年。
然而,這些次修訂并非掐算著時間來的,而是客觀形勢的需要。前兩次修訂是為了更好地履行我國政府在中美兩國達成的知識產權諒解備忘錄中的承諾以及順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亦即為了應付外在的壓力。而第三次修訂,出發點則是自身發展需要,重在提升專利法對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作用以及在維護公眾利益的基礎之上加強對專利權的保護。由此可見,我國的專利制度建設也在與時俱進,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這次會議從治國理政新變化、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等方面得出一個重大結論:從黨的十八大起,我國社會發展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2008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按照新時代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從2020年到2035年,力爭經過15年的努力,基本建成知識產權強國,使我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躋身國際先進行列,讓知識產權成為驅動創新發展的強勁動力。接下來,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再奮斗15年,全面建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使我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居于世界領先水平,讓知識產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強有力的技術和制度支撐。
遙想當年,倪志福發明的“三尖七刃”的新型鉆頭,比當時國際標準鉆頭壽命長3.4倍、效率約高1倍。但是由于當時我國沒有專利制度,倪志福公布了技術成果而喪失了專利申請權,這一發明一直在全世界范圍內被無償使用。青蒿素的發明也是如此,其高度遠遠超越了我們國家當時的發展水平和法制完善程度,由此喪失了一個重要的市場。

問世50余年的“倪志福鉆頭”,由于過去公布了技術成果而喪失了專利申請權。2001年12月,經倪志福再次改進創新,終于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其擁有“多尖多刃群鉆”實用新型專利權的確認。
這些事例如果放在今天,是絕對不會出現的。畢竟,目前我國在知識產權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并且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建立了包括知識產權行政審批、宣傳培訓、中介服務、學術研究等機構在內的較為完備的工作體系,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行政、司法并行運做的知識產權執法體系。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生產力不發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矛盾還相當突出,侵權的現象還很嚴重,知識產權意識還有待提升,制度建設也需要加強??梢?,知識產權戰略是我國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國家戰略,同時又是一項宏偉工程。
《綱要》指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目標是提升我國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切實貫徹“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這十六字方針。
這一切,也已體現在正在進行的《專利法》第四次修訂當中。此次專利法修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加大專利保護力度,維護權利人合法權益;第二、促進專利的實施和運用,實現專利價值;第三、實現政府職能法定,建設服務型政府;第四、完善專利審查制度,提升專利質量;完善專利代理法律制度,促進知識產權服務業健康發展。
回顧新中國的發明創新歷程,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發明創新環境會越來越好,發明創新成果也會越來越豐富?;赝麣v史,不忘初心。什么時候“想當發明家”的孩子比比皆是,那么也許就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成真之時。